用孔子的思想规范现今人们的行为是社会的倒退
08年6月28日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始祖孔子诞辰2559周年纪念日.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圣人”、“先贤”等。但最近一些文人和历学家在中国掀起了对孔子及其《论语》的国学热潮,有的想用用孔子的思想规范现今人们的行为,把"克己复礼"作为达到此目的的"理论推土机"。
历史,人们对孔子及其思想大都给予了正面的理解,喜欢阐释他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其实,孔子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人们不应一味夸大正面而忽视负面。其实,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只不过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我认为没有“唯尊儒学”的必要。
孔子有许多言论,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安贫乐道”等,加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和“听天由命”的宿命思想。如果大家都以此为行事的标准,那么今天一些独霸一方的贪官污吏,人民就不能举报他了,那是违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遗训的呀。
有人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我十分赞同这个看法。
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所谓的两个“道”,即“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中庸”就是教人不走极端,走中间路线,这样才不会受到人们的攻击,才不会受到伤害,是明哲保身之法宝。但在今天看来,这就是教人不求上进,不求最好,只求得过且过,就是从众心理。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如何创新?谁还敢于创新?社会还怎么进步?西方国家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而中国则提倡中庸、从众,难怪中国发展滞缓了,难怪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了。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索极限和扩大视野的过程,不走极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因为新的东西大都在常人的视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