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青藏线深入青藏高原东北部,这里是中国地势第三台阶,莽莽祁连山脉,巍峨逶迤,草场与蓝天、湖泊相互映衬。山太高,天太低,云,像高原上自由的灵魂,伸手似乎可以触摸,绵厚而又柔美。每走一段路,云都有不同的形状,它们大朵大朵地悬停在天边,亦或随风轻轻飘荡,停停走走,宛如一幅油画。
云之间,有这样一群筑路人,为早日实现青藏铁路提质增速,把壮志写在云端,把困难踩在脚下,他们把“筑路精神”刻进骨子里,并转化为工程建设的动力,日夜奋战在施工建设一线,谱写了一曲生动昂扬的高原赞歌。
▲领导带班盯控
日行千里的“千里马”
“还是跑长途得劲儿!出来跑无非就是路远点,时间长点。但目标明确,咱只管开好车就行了。”夜里刚从西宁赶回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四电”项目驻地的驾驶员马智刚来不及休息,又准备出门办事。在项目部,凡乘坐过马智刚车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马师傅,你在半路等我一下,把我稍一下!”“马师,回来的时候帮我带个材料回来!”“老马,晚上天窗,准备好!”……作为一名有十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行车里程超48万公里,只要是项目安排的工作,他从不讲困难,不推诿,你派我干啥,我干啥,而在调度派车时,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人在路上,他都爽快地答应,接受任务最坚决,完成任务最出色。项目上不管是谁找他帮忙或者办事,老马也总是一口答应下来,并且说到做到一定要把事情给别人办了才算完。
青藏铁路(西格段)全线近公里,开工不到一个月,马智刚的行车足迹已经遍布西宁至德令哈区间多公里。“来回不下50趟,这工程点多、面广、线长,比之前干的大临项目难度更大!”不得不说,老马的总结确实到位,算是实践出真知。但从他口中却听不到一丝抱怨,他总说没有什么累不累的,“那些工程人员都在现场跋山涉水,我坐在车里等他们根本算不上辛苦,既然干的是这一行,就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坐过老马车的人很多,项目负责人孙松涛便是其中之一,这段时间以来,用心力交瘁来形容他的状态也不为过。项目自6月底进场,紧接着就是7月份的21个I级封锁施工,人员进场、物料到货、驻地建设、计划安排一系列工作都要第一时间统筹安排妥当,时间紧、任务重,担子一个个压在了孙松涛的肩上,而他只能咬着牙带头往前冲。
封锁施工从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施工期间,老马拉着负责刚察段施工的山红兵在各个工点不停地穿梭,每半个小时就要换个地方盯控检查,彻夜未眠。“我有时还能趁着停车间隙眯瞪一会儿,干活儿的人可不行,熬了一晚上,白天又要去开会,技术交底,就是在路上也不停的打电话、接电话,说话都很快没力气了,看得人直心疼!”马智刚急着说。由于巨大的施工压力,一整个月,项目部大部分管理人员经常是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觉时间,项目部大多数人都是这种状态,回忆起“连轴转”的日子,老马仍然记忆深刻。
▲冒雨施工
一夫当关的“守门人”
项目部的库房外,满载物料的大货车不时进出,卸车、入库、分类摆放……繁忙如一个大型货运中转场。“大家搬运时小心些,注意规范,做好自我防护再卸货,这都是新设备,也要注意保护!”郑飞一边指挥车辆进出,一边叮嘱现场卸货的人员,强烈的阳光下,他那被晒得黝黑的皮肤都在反光,人群中十分显眼。“你看这肤色,不知道还以为你是这里的当地人了!”同事们打趣他道。青藏高原海拔高,紫外线强度是平原地区的几倍。初上高原的筑路人很快就尝到了厉害,许多人的脸都和他一样被晒成了“红富士”,嘴唇也都干裂出一道道的血口子。太阳帽、防晒霜、唇膏,已经成为在高原施工的人的标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大小小的物资设备就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粮草”,作为项目当前仅有的库房,全线的物料设备都要在这里存储运转,郑飞作为项目部唯一的库管员,肩上的责任也十分重大。收货、接货、发货,这就是郑飞每天的工作,听起来倒也不复杂,可实际却是个费心思的活儿:物料的种类达几十种,大到信号机、转辙机,小到头灯、螺丝钉多,除了要分门别类码放整齐,还要十分精确发货数量,多了会浪费资源,少了又可能导致现场没法干活,运输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操心着设备的安全防护,避免磕碰,一件货物从出库到顺利交付、签字确认,每一步流程郑飞都要亲自盯着他才放心。“这边放的信号机,到了67架,那边是转辙机,到了94台,电缆收到67盘;双体盒套……”看到库房里各类物资设备整整齐齐码放着,哪些材料,来了多少,郑飞都能脱口而出做到心里有数,这也是他干了十几条线的物资累积下来的结果。
“郑飞是个很有毅力的小伙子。”项目物资部长孟涛也对他树立起了大拇指。“光是物资上就面临着很多困难。时间紧、量也大,而且青藏高原又属于偏远地区,从全国各地购买的物资运送过来不仅运输时间长、车也不咋好找,都是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谈起这里的工作,物资采购经验丰富的孟涛也不由得叹了口气。上个月的连续“天窗”点施工,大家做忙得晕头转向,库房就只有郑飞一个人“把守”,每天的领料、收发货,他却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没出过什么差错。“有郑飞这个‘守门人’把好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咱的库房肯定没问题!”
▲箱盒稳设
追逐繁星的“夜行侠”
“大家都收拾好东西,带上雨衣、工具,准备出发!”19:30,施工负责人王景辉在项目部吆喝着,随即项目部全体出动,跟车前往今晚的“天窗”施工点,项目今晚有一次封锁施工。“为了今晚的点,项目部早就着手准备,安全交底、技术交底、施工计划、人员安排……全都要部署到位,封锁施工比的是效率、速度,一定不能出差子!”前往哈尔盖车站的路上,王景辉用坚定得语气说。谈起这次青藏铁路(西格段)改造,这个有着十几条国有铁路施工经验的“老行家”,也是第一次上高原干活,心里还是有些紧张,而且这次还要负责现场施工的大小事情,责任越重,越要认真谨慎。翻开他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施工计划,谁干什么活儿,每一个步骤、注意事项都十分清楚地标注出来。
22点40分,调度命令正式下达,所有人员迅速上道,设置隔离、设备定测、钢轨打眼、信号设备安装、支架组立……队员们两两分组,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始各项施工任务。深夜的铁路线上,气温已降到10度以下,寒冷稀薄的空气,身上包裹着厚厚的棉衣,加上大幅度的运动让施工人员不由地大口大口喘着粗气。“高原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稍微剧烈运动就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干活儿的时候得时刻注意调整呼吸。”正在一旁进行安全盯控的徐超说道。青海湖至哈尔盖的铁路沿线上,队员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每走一段都随处可见穿着荧光衣、头顶安全帽的一局电务人,远处头灯交错,头顶群星闪烁,一条银河横跨天际……这群追逐繁星的“夜行侠”,正以筑路人独有的方式点亮高原铁路的轨迹。
夜里1:00,天空却忽然下起来大雨,“天窗”施工时间宝贵,施工人员没躲避,大家迅速穿上了备好的雨衣,又冒着雨继续施工。“青藏铁路沿线很多地方天气多变,最近又是雨季,一会儿雨、一会儿还会下冰雹,工作只能见缝插针。”王景辉说道。“一年无四季,一日不同天”,广大建设者以钢铁的意志,经受了恶劣气候、艰巨任务的重重考验。
▲电缆敷设
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
在青藏铁路西格段的项目部,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张迪是项目部办公室主任,来西格项目之前她随着工程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还从未踏足过青藏高原,更别说工作。办公室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军”。“一接到通知,就立即买票过来了,要提前过来筹建项目驻地。”张迪说。驻地的建设要考虑出的因素很多,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既要离施工地点近,还要方便大家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驻地的成本,严格按照规定相关要求执行。那段时间,一个姑娘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高原“藏城”,面对文化和语言的不通,她便顶着强烈的紫外线“走街串巷”,硬着头皮和当地藏民“讨价还价”,调研、考察,谈判……短短几天,整个县城都成了她的“老熟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完成了驻地的筹备建设,7月30日,项目全体人员顺利进场。
驻地建成后,她紧接着又要联系每日送菜、广告打印、办公用品采购……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公室多而杂的工作让她每天忙得晕头转向。“都说会有高原反应,我来这就没什么反应,能跑能跳,干起活儿来可不比男同志差嘛!”张迪十分自信地说。干过十多个项目,张迪坚韧独立的性格,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是公司里大家有目共睹的,是项目上当之无愧的“铁”姑娘。
25岁的陕妹子张田田是项目部的资料员,同样是初来高原,她出现了一些不适的高原反应。由于项目工作安排精确到人,手中的工作必须要完成,为了不影响工作流程,她强忍着不适,坚守在工作岗位,强烈的紫外线把脸上的皮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可她却说“上了青藏线,后悔一阵子;不上青藏线,后悔一辈子。”无怨无悔,乐观向上,热情不减,她们就像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热烈、明媚、动人。
▲夜幕下的“夜行者”
上了青藏线,就要做贡献。这里有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的党员先锋,也有顶风冒雨、顽强拼搏的一线工人;有强忍病痛、坚守岗位的男子汉,也有坚坚韧不拔,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有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技术员,也有艰苦奋战,追星逐月的作业队员……有人说“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也有人说“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无论职务高低、年纪长幼、性别差异,奋战高原“天路”,这些云上“筑路人”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奋战“天窗点”
原标题:《三上青藏线:我们在“云上”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