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我们刚走,一位困难户就拿着送去的元慰问金去了商店,买了花生、瓜子等各种零食。”杨浩德回想起来,一则是生气,二则是对扶贫工作的极度感慨。
杨浩德,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年他作为扶贫干部,和同事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元现金,来到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慰问困难户。那时候,泉水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村民们收入也普遍低下。在了解了困难户家里的情况后,杨浩德与同事把慰问品和现金转交到困难户手中,没想到刚走一会儿便发生了上述一幕。回来后的杨浩德感慨万千,扶贫到底该怎么扶?从哪些方面扶?困难户与老百姓们要改变的是什么……成了他心中的一道道难题。
他在大量深入基层后发现,“‘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要移除,激发困难户的内生动力是关键,形成强有力的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才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方向。”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过去,村里将28个温室大棚出租给了私人老板,由于没有合适的产业,租金一直放在德令哈市财政局。杨浩德和同事多次与该村党员干部群众座谈后,最终确定了花卉养殖项目,杨浩德积极协调州级援青资金50万元,市级援青资金40万元,金原村自筹资金30万元,在大棚里栽植景观盆花,花卉基地的收益用于缴纳老百姓的医保和养老保险。
如今走进大棚,妇女们唠着家常,手底下的活儿也不停,“我们要照顾家里,不能出去打工,村里有这样的活,我们就来干,一天挣一百多块钱,挺好的。”村民盛梅芳喜滋滋地说。
群众脸上的笑容是对杨浩德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一盆盆嫩绿的花苗将开出艳丽的花朵,在装点街道广场、扮靓城市的同时,也为村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杨浩德深知只有通过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发展产业等方式,才能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能落下一人。
家住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的村民马忠东,三个女儿分别在年和年被确诊为小脑萎缩,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马忠东苦不堪言。从那时起,带着孩子辗转于西宁、兰州、北京、医院看病成了夫妻俩的主业,几年时间就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7万元的债务,这对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今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马忠东的生活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今,他每天趁着天还没亮,就把成捆的草料熟练地放进饲料槽里并特意多放了点饲料在里面,为的是让两个刚出生一个月的小牛犊长壮实点,以贴补家用。他告诉记者:“这个不足平方米的畜棚里,我养着牛、羊和乌鸡,畜棚是我当上村里的林业管护员时抽空盖起来的,想的是能多挣点钱,彻底脱贫。”而这其中的一头养殖生产母牛,就是当杨浩德在了解情况后,经过协调帮马忠东家购买的。
自年从事扶贫工作以来,16年里,杨浩德共协调落实帮扶资金万元,确定帮扶项目6个,安排68名牧民就业,协调解决格尔木地区3家医疗机构开通黄河源社区易地搬迁居民看病就医结算问题。同时,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职、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理念和作风,凝聚和团结全局干部职工,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带头贯彻执行各级各类政策方针,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我州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了力量。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州委、州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更离不开广大扶贫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杨浩德始终带着对农牧区群众的深厚感情,本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广大扶贫工作者为我州脱贫致富奔小康各项工作默默耕耘。
杨浩德说:“扶贫工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作为帮扶干部,我们会继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勇前行,永不止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