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蹊ID:idilike」
蓉城名校联盟级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清朝咸丰年间,成都郫县(今郫都区)人陈守信,发现盐渍辣椒易出水,不宜保存,潜心研究数年,在辣椒中加入灰面、豆瓣一起发酵,其味鲜辣无比,郫县豆瓣就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郫县豆瓣生产厂家开始采取工业化生产。目前,成都市正在郫都区安德镇积极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园区,已经吸引了包括郫县豆瓣公司在内40余家企业入驻。据此完成1~3题。
1.工业化生产可以帮助厂家提升豆瓣酱的
A.价格B.名气
C.质量D.产量
2.与成都市区相比,郫都区安德镇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园区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A.原料B.劳动力
C.土地D.市场
3.下列最不可能入驻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园区的是
A.运输物流业
B.大数据中心
C.辅料生产厂
D.食品机械厂
壶穴是指流水对较软岩层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以壶穴群为代表的流水侵蚀地貌常见于地势陡峭的“V”形河谷内,在平坦宽阔的河段十分罕见。年,因上游蓄水导致水位下降,四川省大英县涪江河床上,开始周期性出现大片的壶穴景观,宛如一幅河中的“浮雕石版画”。图1为大英县壶穴景观成因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平坦宽阔河段壶穴地貌较为罕见的原因是该河段
①河床岩性坚硬
②河水流速较缓
③河流径流量大
④泥沙易沉积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5.不适合去观赏壶穴景观的月份为
A.2月B.5月
C.8月D.11月
6.若该地区地壳持续抬升,壶穴景观分布区可能会
A.向河流上游移动
B.向河流下游移动
C.保持现状
D.彻底消失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据此完成7~9题。
7.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C.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D.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9.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贵州省西部的草海(如图3所示)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70万年来,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地形抬升,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不断变化。近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千凉气候末期。据此完成10~11题。
10.70万年来,西部地形抬升对草海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的影响是
A.面积缩小,位置西移
B.面积扩大,位置东移
C.面积缩小,位置东移
D.面积扩大,位置西移
11.研究显示,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原因是
A.湖泊面积增大,水温较高
B.湖泊面积减小,水温较低
C.湖泊面积增大,水温较低
D.湖泊面积减小,水温较高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太阳能发电主要有光伏、光热两种方式,光伏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光热发电处于创新发展阶段。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大规模定日镜场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熔盐物质加热并进行储存(可储热7~15小时),再根据电网调度指令,利用熔盐与水进行热交换后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发电机24小时不间断发电。年12月30日中国首个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在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市发电并网成功,该项目占地相当于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由太阳岛(有25万片共62万平方米反光镜收集热量,为保障集热效果,镜面需不定期清洗)、储热岛、发电岛等组成。图5是太阳岛和储热岛景观图,图6是德令哈市及周边地区图。(年太阳辐射单位:兆焦/平方米)
(1)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指出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势。(4分)
(2)说明德令哈兴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德令哈兴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不利的区位条件。(6分)
(4)大型工程建设对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6分)
问题1:简述建设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问题2:推测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白鲞(xiǎng,剖开后晒干的鱼)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旧时互赠佳品之一。“天下白鲞数台州,台州白鲞出松门”,松门白鲞在明朝永乐年间被指为宫廷贡品。松门白鲞传统制作从选料到剖、腌、洗、晒、包,每道工序要求严格,每年均在冬季晒鲞。为传承和发扬松门白鲞,保护松门白鲞传统制作工艺,当地政府组织全镇多户成立“合作社”生产模式,实现了统一传承、统一管理、统一技艺、统一商标的四统一。年“松门白鲞加工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7为台州-松门位置图,图8为松门冬季晒鲞景观图。
(1)分析台州渔业资源丰富的条件。(6分)
(2)分析“台州白鲞出松门”的原因。(6分)
(3)从气候角度分析松门选择冬季晒鲞的原因。(4分)
(4)分析“合作社”模式对传承和发扬松门传统白鲞的作用。(8分)
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安徽省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有奇峰、怪岩、幽洞、池潭、亭台、碑铭、石坊、庵堂祠庙等众多景观。近年来,齐云山与省内其他景区相比,旅游接待收入远低于其他风景区,与国家级风景区之名不符。图11为安徽齐云山风景区及周边示意图。
分析齐云山相对于省内其他景区旅游接待收入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年2月,南极半岛常年白雪变成了“西瓜红雪”,据相关分析,此次的“西瓜红雪”,是被一种名为雪藻的藻类中蕴含的类胡萝卜素“染色”的。雪藻广泛分布在低纬度的南极大陆沿海,当气温较低时,一般处于休眠状态。今年夏季雪藻的繁殖比去年要明显很多。图12为南极半岛雪藻类群落分布示意图。
分析该地夏季雪藻繁殖较快的原因以及因其繁殖明显增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6.(22分)
(1)(对天气的依赖减弱,热能易储存)可在多云条件下稳定发电;可在晚上连续发电;可根据电网负荷需求调峰发电。(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年太阳辐射量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戈壁、荒漠广布或可利用土地广阔;周边盐湖众多,盐类资源丰富;靠近河湖,供水条件较好。(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小;距东部(用电市场)距离远,输电成本高;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施工困难)工程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4)问题1: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发电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生活提供电能。(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问题2:(侵占、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高温、蒸汽伤害空中飞鸟)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清洗反光镜面,生产水蒸汽驱动发电机,水冷发电机)加剧水资源紧张(2分);(反光镜面)产生光污染(2分)。
37.(24分)
(1)东部浅海大陆架宽广,光照条件好,利于浮游生物生长(2分);位于灵江入海口,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生长(2分):温带海域,水温适宜:岛礁众多,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环境。(后两点任答一点得2分)
(2)松门临海,渔业资源丰富,产量大(2分);制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制作工艺考究,品质优良(2分)。
(3)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利于晾晒(2分);冬季风力强劲,蒸发较快,利于鲜鱼脱水(2分)。
(4)统一传承利于白鲞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2分);统一管理有利于生产、销售过程的规范和安全(2分);统一技艺有利于保障白鲞生产品质(2分);统一商标有利于提升产品形象,扩大影响力(2分)。
(二)选考题:10分
43.(10分)
原因:临近众多著名景区(黄山、九华山),游客被分流(2分);与周边景区景观同质化,旅游吸引力不强(2分);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不足(2分)。
措施:发挥景区道教文化(地质公园)优势,打造特色景观,与周边景区差别定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完善景区交通,加强与周边景区联系,形成集群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接待能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44.(10分)
原因:该地纬度较低,气温更温和(2分);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变长)气温升高(2分);(随着气温上升)冰雪融化,雪藻苏醒,加快繁殖速度(2分)。
影响:雪藻大量繁殖,冰雪地面反射率降低,冰雪消融加速;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雪藻大量繁殖,干扰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本页试题链接:
提取码:qphw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
赵丹妮
校对
利之王
投稿邮箱:dilix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