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吴婷婷报道)“调度,德令哈维修工区人员机具已到达作业地点……是否可以上道作业,现场防护员赵海萍。”9月19日,中午12时20分,德令哈工务段德令哈线路车间现场防护员赵海萍,手拿对讲机向段调度指挥中心汇报。“上行无车,下行无车,可以上道”,在正式上道前,赵海萍和工友们一起执行眼看、手比、口呼制度,这是确保安全的必备程序。
赵海萍,是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名防护员,入路23年来,她从青春少女到线路上业务熟练的线路防护员,从见习生到线路工高级,转身到公认的“金牌防护员”;她每天都在用她美丽的“歌喉”,向施工现场通知列车的运行、到达、接近、出站等信息;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防护员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美丽的“声音”诠释着对安全生产的“神话”。
坚守23年,我要坚持到底
为了方便工作,她剪去长长的秀发,留起了像男人一样的寸头;常年在线路上风吹日晒,她皮肤黝黑,力气比一般男人要大;常年穿着橘红色的防护服,就如同绽放在青藏线上的一朵玫瑰。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用来形容这位英姿飒爽、做事干净利索的女子再合适不过。“性格豪爽,做事干净利索,堪比男儿”,是同事们对她一致的评价。因执行规章制度标准,她被公认为最佳“金牌防护员”,因工作业绩突出、作风优良,多次评为段“先进女职工个人”。
养路工作繁重,又脏又累,不适合女人干,干好这个工作不仅要业务技能强,更是一番力量的搏斗。但她却从入路开始坚持所选、义无反顾,她始终热爱着本职工作,认真履行着岗位职责。“没有哪个女人不爱干净,也没有一项工作只有男人能干,在这个岗位上同样能寻找到自我价值”,赵海萍说到。
工长石明午说:“冬天户外比较冷,我们劝她暂时退到室内工作,但她却从不肯放下防护工作,让我们非常感动”。暑运期间,每天列车通过量40多对,防护期间,邻线来车也在10多辆,每日防护作业,她始终带领着大家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认真落实“3—5分钟”通话制度及下道避车拉红绳制度,牢牢守住职工的人身安全。
守护安全,我要追求%
今年暑运期间,由于防护作业要时时瞭望,保持通话,做好记录,她褪去了防蚊罩、防晒帽等防护品,暴晒在火红的太阳底下,在路肩上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炙热的骄阳烘烤着她的身体,作为同事们的“眼”和他们安全的“守护者”,她得克服所有困难。“铁路安全只有%和0。”她坚定地说道。
“小赵在平时生活中很好相处,但只要工作起来,就跟带刺的仙人掌似的,有时候会扎人嘞。”班长张德打趣道。原来,赵海萍对待工作格外“较真”。平时作业中,她会严格监督大家执行制度,接到下道避车命令,立刻督促职工下道,对执行规章不标准、下道避车动作缓慢的职工,她会立即批评教育。“因作业机器的声音非常大,我们有时候听不清她说话,她就拿石子丢到我们身边,提示我们立刻下道。下道后,她还要仔细检查机具是否全部撤离线路。”工长石明午说道。“把大家安安全全带上线路,安安全全带回工区”是赵海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赵姐,是我们青年职工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应该将她的敬业精神带给每个人。”工友魏国宁说道。赵海萍成为全段执行标准最严格的防护员,她所在的工区也是全段落实标准化作业最严格的班组,多次被评为段“先进班组”。
无暇陪伴,我要一份安心
谈到工作,赵海萍骄傲乐观,说到家人,常年奔波在现场的“女汉子”眉宇间全是女子的柔情,隐隐间透露着心酸。
受父亲的影响,赵海萍选择了养路工作。赵海萍的丈夫和她同在铁路上班,担任陶力线路工区驻站联络员,虽然两个人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见面的机会却很少,两人都在家里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艰辛,父母和丈夫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这让她感动又安心。
采访期间,要给她拍工作照,她多次拒绝,“不要拍我,如果家里人看见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干活,他们会流泪的。”说着说着,她哽咽了。“虽然父母都在德令哈,但因为工作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反而是我回家吃母亲做的饭后,就匆匆忙忙赶回工区。”说到这儿,一向坚强的她不禁眼红了。“妈妈,我长大后要挣好多好多钱,这样你就不用上班了。”女儿小时候稚嫩的话在她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她说:“我是一个失职的母亲,但女儿特别懂事,天天提醒我按时吃药,照顾好身体……”说到这儿,她流下了泪水。
23年来,赵海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凭着一颗质朴和坚强的心,扎根在青藏线上;用一股火一样的热情,坚守着内心铁一般的安全信念;用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着如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