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喜迎70校庆邵维霞青海民族大学,我放
TUhjnbcbe - 2020/9/22 15:09:00
治疗白癜风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705/4205267.html

青海民族大学,我放飞梦想的地方

邵维霞

我一直认为,能成为青海民族大学(原青海民族学院)的一名学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缘分。

都兰县香日德镇

那还是年暑期之前,民族学院的杨建英老师、邓侃老师和马克军老师带着汉语言文学系一个班的应届毕业生,前往我所在的都兰县香日德农场子弟中学进行毕业教学实习。在我们语文教研组朝夕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无论是老师们的学识水平、教研功底还是大学生们的热情开朗、能歌善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我,则是通过他们才知道青海省有民族学院这样一所大学,也是第一次与这么多的大学生群体打交道,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考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愿以偿,次年我考上了省内大学,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直接报了民族学院。于是,我成为汉语言文学系七九级班中的一员。

在民族大学的四年里,我领略和经历了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置身于藏书近百万册的图书馆。如此规模的图书馆对我这个从小学三年级始便东家借西家讨书看的“书虫”来说,欣喜和震撼,无以言表。我感觉一下子掉进了知识的海洋,一双眼睛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用的。求知欲和阅读欲空前高涨和膨胀。那时,除了在教室上课,在宿舍睡觉外,其他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我和同学们常常是嘴里还嚼着馒头便赶往图书馆占位子,常常息灯时间到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外文学史,中外古今文学名著,文学理论,*治、哲学、美学、宗教等等等等,我们如饥似渴,那真是一场知识营养的恶补啊!四年间,我的阅读量和学习力竟然是我走出民大之后的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我庆幸!

第一次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校期间,学习任务自然是繁重而艰巨,所幸教我们的各科老师,大都是省内外或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如张振亚老师、李文实老师、祝宽老师、胡安良老师、冯育柱老师、马征老师、候吉子老师、赵维新老师、石国正老师、李景隆老师等等,他们中间有的是中国文化旗手鲁迅先生的学生,有的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的学生,有的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颂坤)的学生,也有的是教学岗位上的后起之秀……当时民大的师资力量在省内各大院校中首屈一指,他们个个都是各自学术领域的带头人,他们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恨不得把他们的所学所知都传授给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友情,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的益友。如今想来,仍倍感荣幸。

上世纪各族学子在校门前合影

第一次融入多民族的大家庭。我虽然生长于青海,但是,多民族同学集中在一个校园,一个教室这还是第一次。我们汉语言文学系七九级全班同学共计42名,就有藏、回、土、满、蒙、撒拉、汉等七八个民族,在老师的教诲下,在勇担当肯付出颇具人格魅力的班长的具体带领下,无论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家伙”们,还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小东西”们,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鞭策,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把班集体处成了团结和谐的多民族大家庭,每个同学都热爱这个大家庭,并在这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直到今天,同学们依然保持联系,珍视友情,让友谊变得地久天长。

年建校30周年大会

第一次认真对待“三观”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动乱期,所受的思想教育基本界定在“无产阶级最终要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框架内。上大学的四年里,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敞开,苍蝇蚊子香花毒草纷至沓来,大学校园并非世外桃园,社会上的“自由化”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六十分万岁”等等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无孔不入,难免左右我们的立场和视线。院、系领导审时度势,多次组织报告会、研讨会。至今我还记得的有《共产*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张华(第四军医大学生)救老农值不值得》《五讲四美三热爱从我做起》《学习张海迪,做“四有”新人》等等。在一次次的主题教育和主题班会中,我和同学们一次次受到灵魂的洗礼,不断排除干扰,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逢五四、七一、十一这些重要的节日,院里都要组织隆重的纪念活动,除了各种学术研讨外,印像最深的当属歌咏比赛了,我和同学们站在百人规模的合唱团里,高歌《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时,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当我们高歌《八十年代新一辈》时,我们为自己能成为时代骄子而倍感骄傲与自豪。在院校这种良好教育氛围中,我个人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不断取得进步,曾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干部,受到奖励。经过深思熟虑,我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申请书,并自觉接受*组织的培养与教育。毕业前夕,我和几名同学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在民大的学习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充实了我的文学修养,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年暑期之后,我第一次尝试着投稿便接到了被采用通知,那年的《青海湖》十月号刊载了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省级刊物上的铅印字,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成为全家乃至父母所在单位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我立志当作家的追求,放飞了我当作家的梦想。因为发表作品,我还被邀请参加了当年年底由青海省文联和作协举办召开的“全省青年作家小说创作座谈会”,不仅让我结识了更多的编辑老师和作家朋友,还找到了爱情归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三十多年过去,我们全班同学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把最美好的青春与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同学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如马顺清),更多同学在省、市、县各级“父母官”岗位上殚精竭虑为民服务;有的同学投笔从戎,在建设部队、实现强军之梦的旅途中书写出不一般的人生;有的同学奋战在公安*法战线,为社会的平安和谐,为世间的公平公正,默默地守护着法律的尊严;有的同学坚守教育阵地,耕耘着辛勤与汗水,收获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与喜悦;有的同学置身于新闻媒体,为惩恶扬善、为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而鼓与呼;有的同学坚守文学之梦想,笔耕不辍,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有的同学,立足本职,兼修别样,成为某一领域的学者或专家;有的同学勇立时代潮头,纵横商海,商绩斐然,充分展现了自身价值……

三十多年,同学们唯一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思念与怀想,怀念我们的校园,怀念我们的图书馆,怀念我们的教室,怀念我们的宿舍,怀念我们的操场,怀念我们的食堂,更怀念传我们知识解我们困惑的各位老师。每当同学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西宁,都忘不了去拜谒母校,总是要在母校的校园内和大门外合影留念。每每耳闻或目睹母校已是今非昔比,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迈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时,我们都深感欣慰和自豪。

没有民大,就没有我的学识,没有民大,就没有我的今天,感恩之心永向民大。

在母校七十华诞之际,我衷心地祝愿她永葆青春,再创辉煌!祝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广泛播种,根深叶茂!

邵维霞,女,汉族,年5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年9月至年7月在青海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就读。毕业后在德令哈市第二中学任教,年调山东省日照市,在市委某单位工作直至退休。正高职称。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荒原驿站》等。

推荐阅读

青海民族大学校歌MV合唱版

青海民族大学赋

青海民族大学宣传片(合集)

青海民族大学校园美景欣赏

建校70周年快闪《我和我的祖国》

青海民族大学最新校园春景照来袭,快快点进来!

青海民族大学牡丹花欣赏

民大荷花别样红

民大之秋

民大初雪欣赏

青海民大雪后航拍照震撼来袭,快来欣赏!

了解民大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迎70校庆邵维霞青海民族大学,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