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8日,级硕士生*支部召开了第二次线上组织生活会。支部成员在会前观看了纪录片《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并在会上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分享。
超级工程是央视推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每季共5集,第三季的1-5集从民生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我国的食物供应、能源、交通、工业制造业以及城市24小时。
第一组:食物供应
分享人:刘丽、刘洋、管旭和关可天
粮食。中国陆地面积占多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但可耕土地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如何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通过将平均亩产从上世纪60年代的多公斤提高到了70年代的公斤,到现在达到了公斤以上,试验田亩产量近0公斤,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此外,我国海水稻项目通过培育耐盐碱性水稻,使水稻得以在盐碱地或者沿海滩涂正常生长,在我国近15亿亩盐碱地中适合海水稻种植的有超过2亿亩,而世界范围的盐碱地有多亿亩,为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带来新的突破,在从前根本不可能种植出粮食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据有关预测,到年我国人口增长会达到峰值,叠加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们更加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蔬菜。中国一天的食物消耗数量将近1万8千吨鸡蛋、10多万吨猪肉、20多万吨水果以及各类蔬菜。据统计,一个人平均每年会吃掉自身体重10倍的蔬菜量。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劳动人民们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西北的甘肃省榆中县南山地区,属石质高寒山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种植优质蔬菜的理想产地。然而这个地方的年平均降雨量却不足ml,严重缺水成为了当地蔬菜种植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缺水的难题,人们修建了水利工程,引黄河水灌溉,并利用了旱地种植蔬菜的“双垄三沟”技术,雨水通过小孔渗到地下,而全膜覆盖降低了水的蒸发量,塑料布解决了种植蔬菜的问题。
牛奶。中国牛奶消费在20年内翻了6倍,成了世界上牛奶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牛奶的生产供应就离不开奶牛的养殖,中国东南部安徽蚌埠十万亩苜蓿,开始今年第一次收割,苜蓿营养丰富,被称为牧草之王,曾是汗血宝马的专用饲料。苜蓿不仅能提供奶牛需要的蛋白质,还能大大提高产奶量。草场5公里远,有现代化大型牧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有超过4万头奶牛。同时要保持奶牛的心情愉悦,给奶牛修蹄(奶牛最享受的时刻),去除多余的角质,使得两个蹄瓣受力均匀,走路更加舒服。每头牛一年修两次,不修会导致它跛行增多,牛的产奶量自然会下降。人的指甲每个月增长3毫米,奶牛的牛指甲每个月5毫米左右。
上图是奶牛的工作台,一个直径超过20米的转盘式挤奶机,工作人员流水作业,可容纳80头奶牛同时操作。乳头上杯,模仿小牛乳头吸乳,牛奶通过管道再经过板换制冷最终进入奶仓。一个小时可以完成头奶牛的挤奶过程,整个牧场的产奶量超过吨,相当于北京万人口一天的牛奶供应。居民收入每增长百分之一,会带动奶制品消费增长0.8%,牛奶已经成为最基础的食品。
除此之外,刘丽还分别介绍了我国在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育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从播种到收获,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带来了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中国庞大的食物供应系统周而复始地运转,保证着中国人的一日三餐,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完成了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二组:能源
分享人:王盈斐、牛清润、毕晓彤、刘松月
火力发电和西电东送。我国在西部地区位于沙漠边缘的干旱内陆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设备,为了得到当地的煤炭。这里出产的煤炭,含硫量极低,燃烧之后产生的污染小,同时还有很高的燃烧值,是罕见的优质煤炭。今天煤炭仍然是驱动人类社会的主要能量,中国发展经济的能量,超过一半来自煤炭。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仍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地使用煤炭就显得格外重要。最为高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煤田的周围建立大型发电厂,这样既减少运输消耗,又有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我国西部拥有大量的煤炭储量,但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发电厂的降温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在戈壁上建立火力发电厂原来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传统的火力发电厂如果没有大量的水进行蒸发冷却,锅炉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运转,功率越大耗水量越多,但是戈壁滩最缺的就是水。中国人解决这一问题的秘密就是完全不用消耗冷却水的被动式风冷塔。这种被动式冷却塔不再需要大量冷却水,使戈壁上建立大型发电场成为可能。
中国东部聚集了这个国家接近70%的人口和80%以上的经济活动,但是推动经济活动的能源却大部分埋藏在西部,两地相隔数千公里,能源跨区域输送是困扰我国的老问题,中国的计划是在西部建立发电塔,把煤炭转化为电能,再输往数千里之外的东部地区,这是人类历史上跨度最大的能源转移工程。西电东送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中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多,从年到年的十年间,总投资将超过亿元。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将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了环境和运输压力,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电、光热发电、海上风力发电。对于水电,混凝土大坝的开裂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混凝土的体积越大,开裂现象越严重。建造无缝大坝的核心在于持续的系统控制,纪录片以乌东德大坝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师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天气挑战和解决办法。光热发电重点介绍了厂址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西出口太阳能产业园区内的中控德令哈10兆瓦项目,这是我国首个投运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项目,全球第三座在运行的熔盐塔电站。该项目由中控太阳能投资建设,从年7月5日开始并网发电。该电站完全采用中控太阳能公司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10兆瓦年利用小时数是1-小时。对于海上风力风电,纪录片以三峡新能源响水4兆瓦海上风机吊装为切入,记录了我国海上风电安装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全面展示了一线建设者们攻坚克难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客观反映了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核能发电。当今世界上只能利用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核电站就是利用一座或若干座动力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或发电兼供热的动力设施。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链式裂变反应就在其中进行。将原子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转换成热能,再转变为电能的系统和设施,通常称为核电站。核电相比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具有不产生空气污染物、无碳排放、核燃料相比化石燃料能量密度高上几百万倍、运输储存方便成本低等优势,但同时也具有核废料有放射性等问题。核电站的安全始终是人们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