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浙江杭州援青十年遇见不一样的德令哈
TUhjnbcbe - 2020/12/7 1:25:00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bdfyy/
一边是杏花烟雨的秀色江南,一边是遥望玉门的塞外孤城,相距千里的浙江杭州与青海德令哈,因东西部对口支援而结缘。当杭州资金、人才、技术、理念与德令哈的奋斗、进取、坚韧汇聚到一起时,人们目之所及的是迸发的能量、惊人的变迁,东西部正携手并进,乘风破浪。年,是浙江援青第十年。走进柴达木盆地,走进德令哈这座当年由9户垦戍人家起步的戈壁小城,读到的是东西部对口援建的奋斗故事,是祖国波澜壮阔的脱贫历程。金原村:“空壳村”里开“新花”7月27日,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穿过风吹尘飞的满地沙砾,花卉种植温室大棚里的情景令人眼前一亮。风铃花紫粉相间、灿烂绽放;矮牵牛摇曳生姿、长势喜人。七彩鲜花映衬着金原村村主任王玉云的满脸笑容。这些花是王玉云“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带领大家费了许多心思种出来的,也是整个金原村村民的“聚宝盆”。不久后,它们将被摆到德令哈市的大街上,扮靓整个城市。金原村与花结缘,说来话长——年夏天,王玉云给赚钱无门的村民们拉来了一点小活计:把从西宁买来的花草摆放在德令哈市的大街小巷。弯腰摆花时,他们起心动念:这些花从西宁拉来,肯定很贵。而整个德令哈地区还没有一家种花的!“既然有那么大的市场,金原村为啥不试试?”金原村的花卉产业蓬勃发展司春华摄种花,在杭州几乎人人都会的活,在德令哈并非易事。气候寒冷、土质碱化、雨水稀少,花卉的成活很“费劲”。种花,在金原村更非易事。年前,金原村被称为“空壳村”,意思是村集体账户上一分钱也没有。购买花苗、改善土质、规模种植,钱从哪里来?此时,浙江援青资金成为“及时雨”:年,金原村争取到援青资金共90万元,搭起了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年又争取到援青资金50万元,对原有的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如今,金原村的花卉生意越做越大,德令哈市的鲜花订单都被金原村“包圆”了。仅年一年,他们就种出了10多种花卉共35万盆,不但村集体增加了5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们也搭上了致富“顺风车”。横穿市区的巴音河上,一号桥头,村民王新花正在摆放盆花。她丈夫在外地打工,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以前只能靠种小麦、摘枸杞过日子,一年也就几千元收入。自从开始种花,她一个月就有元的收入。“我喜欢种花啊,钱赚了,孩子也照顾到了。年家里盖了新房,还添置了冰箱。”王新花说。村民们满意的话语让王玉云的信心更足了:“之前花苗是外地拉来的,贵!现在,我们打算自己培育。”金原村渴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浙江援青指挥部副指挥长、德令哈市委常委、副市长范丹听到消息,牵线搭桥,邀请杭州花卉专家来指导育苗种花。产业发展起来,脱贫才有根基。顺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一产业发展脉络,金原村走进了一个“金色的世界”,而“德令哈”正是蒙古语中的“金色世界”。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牧场全景司春华摄东升村:富了村民带动周边德令哈尕海镇东升村,在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牧场里,远处天高云淡,四周空气里混杂着牛粪和草料的酸腐味。冶尕西木和妻子正在给牦牛撒料。玉米秆子被一铲铲撒到食槽里。牦牛们挤挤挨挨地探头吃草,两个孩子就在牦牛群边玩耍。冶尕西木是隔壁富康村人,两口子在东升村的合作社干活,一个月能拿到元。撒完料,一家四口欢快地回家去,留给我们的是四张笑脸。就在牧场周边,20多户跟着养殖牦牛的农家,也都在忙碌着、期盼着。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东升村村委会主任马海比布感慨万千。“我们现在养的这种牦牛,四川人特别喜欢,销路不愁。但年合作社最初养的柴达木福牛,却不合当地人口味,合作社差点经营不下去。”“如果没有浙江援青指挥部的支持,像我们这种小型村集体产业很难熬过来。”马海比布说,七年中,他共争取到了援青资金万元,再加上“牦牛贷”等的支持,合作社不仅缓过气来,还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就拿年来说,合作社牦牛的出栏量已经达到多头,每一头能卖多元!马海比布(前)在给牦牛喂食草料丁雄英摄脱贫攻坚奔小康,一个都不能落下。东升村,这个以前的省级贫困村,如今不仅本村贫困户顺利脱了贫,还像领头羊一样带动周边发展——从年起每年为德令哈市户贫困户分红7.4万元,年为东升村和富康村村集体经济分红9.25万元,年为东升村、富康村和富源村户农民分红40多万元。牦牛养成功了,马海比布没有停步,他要带领村民们走更宽的路。他们用万元援青资金在市区开了一家名叫“东升源”的餐厅,售卖的都是农民自己养的牛、羊、鸡等原生态特色产品。东升村从“一产”一脚跨到了“三产”。东升村的发展计划单已经写满:扩大生产,年牦牛出栏量达到头;打响特色产品品牌,以“东升源”餐厅为平台,发展电商。站在牛圈旁,今天的马海比布无论是穿着还是神态,都活脱脱一个扎实苦干的乡村干部。而十多年前,这位从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大学生,这位在郑州开过五家拉面连锁店的小老板,他的年收入曾达到四五十万元。当问他为什么能放弃个人的高收入守在村里,他的回答十分朴实:“全国人民给力,各级领导给力,浙江援青指挥部给力,我们不能不给力。援青给了我们资金,更给了我们信心。”正是越来越好的生活,让无数个马海比布看到了希望,他们牢牢扎根在脱贫一线。援青援出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就如巴音河清澈之水绵绵不断。在牦牛场工作的一家子丁雄英摄指挥部:小手也要拉大车十年援青,花开高原,硕果颇丰。年至今,浙江援青共实施改善条件、教育就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人才智力、基层组织建设和交流、交往、交融等七大类60余个项目。其中,围绕枸杞、牦牛、大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德令哈市的支柱农牧产业,优选精选一批带动性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累计发放农牧业产业化援助资金余万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84个,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致富。此外,杭州市社会各界也共计捐赠约万元,助力德令哈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输血”更需“造血”。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造血”形成的“再生能力”,往往能迸发出更强的力量。从扶贫到保脱贫再到乡村振兴,资金的“放大”,才能撑得起更高水平的投入和需求。“援青的资金毕竟有限,怎样才能让援青资金起到放大作用,用‘小手拉大车’?”这是范丹大半年来考虑最多的事。德令哈工业园浙江产业园司春华摄“资金拨付合作社,能够在短时期内发挥脱贫作用,但可持续致富的绩效不一定能体现得特别好。下一步,我们想借鉴产业引导基金等模式,经过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及专家们评审过的项目,可以资产或者股权作为抵押,约定期限低成本或者无成本使用援青资金做强村集体经济。这样,让有限的援青资金成为‘长流不息的养鱼之水’,鱼肥了就能走了,我们再养下一拨。”范丹说。除了资金注入,抓机制、筑平台、做活动,高层联手、民间携手,浙江援青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活力,培育了德令哈良好的内生发展动力。十年,从花卉到牧场,从生态畜牧业到浙江产业园,从“空白村”到风情镇,处处可见“浙江援青”的身影,德令哈不再是海子笔下那座荒凉的边陲小城。结缘杭州的德令哈,着眼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理念彼此呼应,凝聚起民众的精气神,这里写满了携手、努力和奋进的幸福故事。德令哈,一切都在生长。

图文来源: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

作者:姚丽萍丁雄英郑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杭州援青十年遇见不一样的德令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