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一个我未曾来过,却十分熟悉名字的地方。
许多年前,海子在这里写下了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今天,我们从这里经过。
这次跟着萌萌甘青大环线自驾游,这一路的安排都是萌萌提前做好的,旅行攻略很早就发了大家。我呢,甘于当白痴,一直没有看,等到快出发了,才看到德令哈这个熟悉的名字。萌萌后来问我,我们只是经过诶,你还要去德令哈吗?好像有个海子纪念馆。
我觉得还是不要改变大家的行程比较好,纪念馆么,也就那么回事,无非是一些生平介绍,再卖点相关文创,也没什么意思。怀念一个人,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日记这首诗也明明白白地写着“.7.25.火车经德令哈”,也许海子,也如我今日这般,只是经过,未曾到达。
前些天车经大戈壁,望着车外一望无际的景色,我想起过海子的几句诗,“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年少时体会到的情感说不出来,以及这首诗为什么好,如今大概都知道了。
九月第一句,写的是时间,众神死亡,遥远的过去,绝望的气氛,与之对应的是野花一片,是现在,是希望。神也好,人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结束,只有草原,野花,大自然永远不会消散。
第二句,写的是空间,远方,以及远方的风,突出的是这片土地辽阔的空间感。见过了大西北天地相连,我才理解这句诗,诗里的空间是多么宽广。
第三句、第六句、第九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是全诗反复出现的,写的是诗人的感受。通过反复,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人在广阔、悠长的时空之前,是多么渺小,很难不会产生这种情感哀伤,泪水全无的感受。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大概就是同一种情感。
第四句,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表达的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暂借的,没有什么可以完全占有,即使有,也是要还的。这跟苏轼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同样的道理。
第五句,一个是木头,一个是马尾。我的理解是琴,木头和马尾组成的琴,弹出琴声呜咽,连同这琴,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还回去。在这茫茫天地,诗人一无所有。
第七句、第八句,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要连起来看,表达的是万物都是向死而生,我们也是人世间短暂的匆匆过客,大自然不会因我们而改变,只有明月这样的,经过千年岁月的,对我们人类来说,才算得上永恒。这种感受又跟张若虚一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以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都是共通的吧。
第十句,只身打马过草原。全诗收尾,即使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即使孤身一人,只要来了,就走吧,不管是草原,还是人世。
海子一生孤寂,可以说一直都是在只身打马,除了诗歌能给他以慰藉,还有什么?在德令哈想起的姐姐,也只是他诗歌的意象吧,他真的有一个姐姐吗?他只有一个堂姐。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也许这个堂姐也曾给过他慰藉。因为她,让德令哈这个地方永远地被人记住了,这大概是海子对姐姐,对人世间温暖的回应吧。只是这个世间又曾经回报给他什么了呢?
在德令哈,我无比怀念海子,怀念诗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